明天要去参加同学聚会。我打开橱窗,看到二十年前的同学通讯录,还有这本《芦墟中学85届高中30周年同学聚会纪念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熟悉的旋律顿时在脑海中浮现。1982年秋天,我们携一缕快乐的阳光,唱一路纯真的梦想,埋头苦读傍书香;直到1985年毕业季。
光阴似箭,20年过去了,30年过去了。2015年10月,85届同学会筹办30周年同学聚会,在唐根荣张春等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我们邀请到12位毕业班任课老师共同参与活动。把酒祝东风,共醉话从容。此次活动经费由潘巧根、汤玉林、沈志芳、梅刚、陆菊荣、张卫东、王明余等同学带头捐赠。与会者60多位同学,一张合影记瞬间。只有经历了春天,才能领略到百花的芳香;只有充分体验同窗的情意,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妙。追忆那年闪亮的明眸中不经意的那道光,一瞥惊鸿;还有操场上,七倒八歪谈笑打闹,简单快乐。这份快乐如同陈酿,越久越醇。
白驹过隙。这一走10年又过去了。不思量,岁月已见证了四十次的花开花落。2025年5月3日,同学们分别从上海、镇江、苏州相聚于芦墟温德姆大酒店。重逢执手相看,华发已生,大家的面目依稀可辨,但两鬓斑白。“叫不出名字?叫不出了,你就直接问他叫啥好了!”就在这一刹那,场上每个人都卸下了职务上的光环与压力,回归到人性率真。于是将那坚硬的凯甲丢弃,扑面而来的是青葱气息。只见一桌又一桌的同学起身举杯,有同学自报姓名。相忆当年携手处,踏遍分湖滩,引吭高歌。现场笑声连连,轻松愉快,我们依然是当年的追风少年!
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勾起了无尽的回忆。聪颖的你、善良的你、活泼的你,正在金泽大观园(在建)里踏青;当你轻甩马尾辫,当你飞扬明眸,你可知牵动多少人的情怀?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女生宿舍在一处老式民宅里,二楼的楼板是由木头做成的。“这楼板有些松动。你去跳了几下,就掉楼下去了。你还记得吗?”“我还记得你吹口琴的模样!”
想当年,(1)班同学多数是走读生;(2)班同学来自各个乡镇,都是住宿生;(2)班女生特别少。“我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班级里都是男生,到了四年级才有女生同班学习”,许淼兴回忆说。是啊!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修理地球”的家庭是供养不起女孩子读书的。布票与粮票更加剧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哎呀!那个时代男女不平等。可现在时代变了,男女绝对平等啦!”
成绩优良的同学上大学继续深造,大多数同学一毕业就开始工作了。平望电厂吸纳不少毕业生。莘塔与上海接壤,受到上海经济的辐射,培养了一批电梯安装工人。进而开发出吴江多个地方的电梯产业。可喜可贺。金家坝的彩钢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要想富,先修路。”当年,我们从西横头到芦墟求学,因没有直达班车,必须在平望转车。金家坝等地的同学,则须乘坐轮船。四十年后的今天,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吴江境内公路网日臻完善。瞧!轿车可以直接开到农家稻场上。高铁在水乡穿梭,直达香港;地铁四号线直通苏州;去上海虹桥机场可以打飞的。这上天入地来去自如,不就是孙悟空的看家本领:腾云驾雾,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手机视频、北斗导航、全球贸易: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吾心飞翔!“四个现代化”梦想成真了!
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适宜扬帆起航;但也有穷涛恶浪打船头。十多年前就有二位同学驾鹤西去。联想起课桌刻痕,操场蝉鸣,单杠翻飞,唯有一声叹息!在发展的快车道上,我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此后,我便常年卧病,多次住院。直到2018年,我与吴江区老年大学相遇,情况才渐渐好转起来。
历史走到了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路口。我们亲身经历这一波繁荣富强的过程。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忙碌的身影。人一忙,心就亡了。生活中既有阳光也有风雨。这时候,去找仙风道骨的陆菊荣聊聊吧,他会帮助我们用慈悲的钥匙去解开心锁。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今天,我们素颜花鬓两相对,无需粉饰;坦然接纳皱纹,心态平和。与同学谈话是不必留心的。这欢笑声粗犷、质朴,无比美好;以茶代酒,气质越发沉稳;一条红围巾,温暖了同学们的心,激动了同学们的情。四十多位同学共举杯,不敬流年已逝,唯祝晚霞漫天。
退休季是要怀旧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吗?这自然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的校园还在吗?沈三荣从震泽打的直奔老校区;孙伯荣风尘仆仆远道赶来;我们一行人在吴建国、费春云两位同学陪同下,回到阔别多年的校园。芦墟中学老校门已被封堵。“读书时觉得这个校门好大啊?现在看起来怎么这么小呢?”“那是你的眼光变大了!”后来,芦墟中学(现名分湖中学)迁往新校区。这里就成了芦墟(分湖)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寻迹走到最北面的一处房子前。当年这是一幢新建的二层教学楼,如今已变了模样。“人字梁不安全!”吴建国对干永林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设的楼房,楼板用的是预制板,楼顶架的是人字梁。年深月久有安全隐患,不建议作为教室使用。一如当年,乡村里只有小径,到了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后来,路面硬化了;再后来,宽敞的水泥路辅上了沥青。时代在进步,学校拆除了上面一层,移作他用。再后来,职业技术学校也搬家了,这里变成了老年大学。迭代升级,这发展速度直叫人惊讶。
校园里有一棵皂荚树,“此树由芦墟中学第一任校长郑润之先生于建校初亲手栽种”。皂荚树已有百年历史。我们在树前合影,发到群里。有同学感叹道:“都说物是人非,现在人是物非了”。呃呃!
时间会走远,情意会盘旋。往事历历在目。2018年我们二个班的同学结伴浙江磐安三日游,2023年长兴水口镇三日游。
临别时,我们相约在十年后再相会。人间最珍贵的同学情谊,化作一缕无形的丝线,将你我紧紧拴在岁月变迁的终点。晚霞满天飞正好,愿你我归来仍是少年心。
2025年5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