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课外阅读大部头书的机会不多,接触最多的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小人书图文并茂,生动鲜活的画面,言简意赅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动人心魄的故事,都让我们如醉如痴。
我们对名人、名著以至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其实大多是先从小人书上感受到的。《岳母刺字》《秦香莲》《空城计》《杨七郎打擂》,这些五花八门的小人书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岳飞的精忠报国、包拯的铁面无私、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杨七郎的嫉恶如仇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童年印记。
小镇上有一家新华书店,不大,但却有占店面一半的小人书专柜。柜内的小人书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便宜的一本几分钱,多数一毛多钱一本,最贵的一本两毛多钱。虽然眼馋,但我们口袋里钱不多,一次也就只能买上一本,至多两本。
当时的钱紧张,大家都差不多。为了积攒买书的钱,有时母亲给的零食钱也舍不得贪嘴。去小镇玩,母亲给的吃饭钱也舍不得用,宁可饿着肚子,也少不了买本小人书带回家。
每年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也够买几本小人书了。记得有一年,家里只给了两毛钱压岁钱。正月初一下午看完大队文娱宣传队演出,几个同学约我打铜板玩,老规矩,一局输了出一分钱。结果我的手气臭,两毛钱输得精光。我这才想起,这钱是准备留着买小人书用的,有点后悔。想不到因了这输了钱而买不成小人书的经历,却让我一辈子再没赌过一分钱。现在回头看,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那时的好多小人书都是精描细绘,自成系列,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全套出版的,林林总总,每套有五六十本之多,画面、文字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欣赏趣味。成套买我们自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只能挑买其中的几本。
我们的书包里永远都会有一两本小人书,同学之间互通有无,交换了看。有特别好看的,课间看不算,有时课堂上也忍不住偷着看,常被上课老师收走。老师也不是真的没收,只是提醒你课堂上看小人书会影响学习。碰到好的书实在是爱不释手,甚至于夜里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将它看完。
大街小巷,学校门口,常摆有小人书摊,看一本书交一分钱。看书的小朋友真多,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坐在小马扎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一个个旁若无人,读得津津有味。那么多好看的书,恨不能一口气都看完。不知不觉,几分钱已到了摊主的口袋里了。有时想,看几次的钱倒能买一本书了。但又一想,一毛钱只能买一本书,却能看十本书呢。
我的枕头旁,总会放上几本小人书,早晨一醒来就顺手翻上几页。有些书几乎都翻烂了,读得很上瘾。
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我也积攒了好几十本小人书,视之如命根子一般。我将父亲出诊用的一个木箱要来,将它们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里面,有事没事时就翻出来看看。
终于有一天,我的小人书全部失踪了。母亲告诉我,书被你姐全部拿走了,说你人大了,不需要了,拿回家给你的外甥看。说实在话,不是小气,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它们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呀。但也没有办法,谁让你升格做了舅舅呢?
等到我有了孩子了,我也想为他买些小人书。可是,这时的新华书店已经不景气了,小人书很少,且质量也不高,更不用谈什么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之类的了,与当年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也买过几本,实在挑不到好的,后来就干脆不买了。
如今已是网络的天下,电子书铺天盖地,纸质书网购便捷,名著、畅销书应有应有。不知不觉间,小人书离我们越去越远了。
历史上某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常常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小人书好像也是,建国后的近二十年时间是它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大作家大画家都参与了它们的创作,一时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盛况空前。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当年的收益者,所以至今念念不忘,心怀感激。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