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国庆中秋假期里我们乘地铁转公交到来到了苏州湾博物馆。巨大的玻璃幕墙营造独特的观展氛围展现出高大气势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推门而入时,空调风裹着旧纸与木质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吴江厚重的历史,正静静待在展柜与文字里,等着被读懂。
最先驻足的,是“南社”的展区。展柜里并排放着泛黄的社刊与社员手札,笔下的墨迹还带着清末民初的风云气。这是从吴江土壤里长出来的社团,一群文人以笔为刃,在新旧交替的浪潮里聚在一起,谈家国、论诗文。玻璃上的文字照片细数着他们的集会与呐喊,忽然觉得那些印在纸上的名字不再遥远,他们曾和我们一样,呼吸着吴江的风,却用文字在历史里刻下了属于这片土地的铿锵。
展厅里的展牌一行行掠过,“费孝通”三个大字醒目,展柜里的《江村经济》书页微微泛黄,扉页上的批注还清晰可见。这位从吴江江村走出去的学者,用脚步丈量过无数乡土,却始终把最深情的笔墨留给了家乡。照片里他和村民聊天的笑容,笔记本上记下的桑蚕养殖的细节,都在说江村的田埂吴江的水始终是他最柔软的坐标。
走到前面展厅先是那幅“吴江汽车站”的画,没什么古朴的雕梁画栋,就是记忆里最寻常的模样:或许是灰扑扑的站房画里的光影暖融融的,像极了早年赶车时,清晨落在肩头的阳光。再往里走,拐角处竟还原了盛泽电影院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幕布上隐约映着老电影的片段,连旁边的木质座椅,都带着旧时光的温度。旁边的展柜前围着几个人,凑过去一看,心瞬间热了——是盛泽绸行的展品,玻璃墙上的照片是1910年参加意大利都灵市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人员的合影照片和获得的金奖奖章,小小的金属牌上还能看见细密的纹路。作为土生土长的吴江人,在“丝绸之乡”生活了三十几年,可当看到百年前咱们盛泽的丝绸,凭着细腻的经纬在国际上捧回金奖时,还是忍不住觉得亲切,仿佛能看见当年绸庄里,织机声声、绸缎流光的模样。 吴江一步步从太湖之滨的青草滩发展为农粮发达的鱼米之乡和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
最后转过两个展柜,“程开甲”三个字让脚步慢了下来。展台上摆着他用过的计算尺与泛黄的工作笔记,旁边的照片里,他穿着朴素的工装,站在戈壁滩上,身后是隐约的蘑菇云轮廓。介绍文字里写着“两弹一星”功勋、工程院院士,可最动人的是那句“从盛泽走出的游子”。原来这位让国家挺直腰杆的科学家,根就在吴江的街巷里,他把家乡的细腻与坚韧,藏进了枯燥的公式与核试验数据里,让戈壁的风,也捎带了江南的赤诚。
其实起初只是随意逛逛,可越往里走,心里越发热。国庆这个日子,本就裹着对家国的念想,而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名字,都在说着“小我”与“大我”的故事:展厅里的展牌一行行掠过,满是“吴江籍”的标注:南社文人的信笺还沾着墨香,程开甲院士的计算尺刻着岁月的刻度,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旁,还摆着他记录桑蚕的笔记本……还有太多名字,明明在展柜前驻足读了许久,转身想拍照留念时,却忘了按下快门,只记得那些名字背后,都是从吴江街巷、田埂里走出去的人,带着家乡的温润,在各自的时代里发光。有的是伏案著述的学者,有的是投身实业的乡贤,有的是守护家国的志士,他们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珠子,被博物馆细细串起,连成了属于吴江的精神长卷。
走出展厅时,国庆的阳光正好洒在博物馆的台阶上。忽然明白,这趟参观的意义,不只是读懂吴江的名人与荣光,更是在这些熟悉的场景与物件里,摸到了家乡的脉搏。那些金奖绸的光泽、老车站的轮廓、电影院的光影,和南社的笔、程开甲的尺、费孝通的笔记本一样,都是吴江的魂,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吴江人,藏在记忆深处最温暖的乡愁。
2025.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