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纪录片的光影落幕,《白马姐妹》里的篝火与歌声却久久萦绕心头。那些大山深处的画面,那些灾难后重生的笑容,让城市喧嚣中奔波的人,读懂了另一种生活的本真。而这部耗时近二十四年打磨的作品,其背后的创作者,正是来自北京的导演一一张同道。
这部纪录片的起点,是1999年一次偶然的采风。彼时张同道正拍摄《中国文化之谜》,机缘巧合下走进了四川平武县厄哩寨,这个紧邻九寨沟的白马藏族古寨。寨里的四姐妹成了镜头的主角,从青涩少女到为人母亲,她们的人生轨迹被一帧帧记录,也串联起整个山寨的岁月变迁。202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冲毁了村寨,房屋倾颓、家园残破,张同道带着团队重返这片土地,用四年时间跟踪拍摄重建历程,直到现代化的村寨在废墟上重新站立。
影片中最动人的,莫过于白马人刻在骨子里的乐观。灾难过后,在政府的补助支持下,村民们携手互助,泥泞中重建家园的身影里藏着坚韧。而当生活重归安稳,篝火便会准时燃起,人们脸上抹着锅灰,戴上狰狞的傩的面具,跳着被称作“池哥昼”的古老舞蹈,粗犷的舞步随鼓点起落,悠远的民歌在山谷间回荡。这种不分节日的欢腾,恰如白马人传唱的歌词,人活一辈子,唱跳一辈子,只有唱和跳的欢乐才属于我们。与城市里的焦虑匆忙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了最治愈人心的风景。
这部饱含温度的作品,首场放映正是在吴江黎里古镇的影院。映后交流中,张同道分享着拍摄的艰辛,从成都到山寨曾需十余个小时的颠簸,海量素材剪辑耗费整整一年,重建拍摄比预期多了两倍时间,但他始终坚持让人物站在镜头中央。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用二十四年的坚守兑现了与白马人的影像约定,更让这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族群,通过银幕被更多人知晓。
张同道说,白马人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他的节奏,而他也将继续用镜头捕捉这类充满生命力量的故事。当《白马姐妹》的光影散去,那些面具后的笑容、篝火旁的歌声,早已化作一种提醒,在追逐远方的路上,别忘了生活本应有的炽热与纯粹。这或许,正是这部纪录片最珍贵的馈赠。
下面作一首七律诗,以表我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心境:
观《白马姐妹》感怀
廿四春秋镜里藏,
九寨深处觅沧桑。
山洪骤毁千年寨,
众志同兴百户堂。
绘面锅灰歌唱谷,
具身傩面舞旋梁。
黎乡最是初先映,
人间真情最敬昂。
25年10月31日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