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5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听陈熙珵先生演绎《醉渔唱晚》有感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6日   作者:张汝鸿

秋阳午后,过云楼一楼的古琴小演示厅内,时光似被轻轻拢入琴音的褶皱里。八十岁的陈熙珵先生端坐琴前,指尖未动,已有沉静气韵漫开一一这场小型古琴表演会,因这位老者的到来,更添了几分岁月沉淀的厚重。

作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熙珵先生与古琴的缘分,已绵延近七十载。“十四岁始学琴,一晃便是大半辈子。”她的话语温和,却藏着对古琴艺术的执着。此次演示,她以唐代名曲《醉渔唱晚》为引,带众人走进古琴的意象世界。

谈及这首琴曲,陈先生眼中满是神采:“《醉渔唱晚》的妙处,正在于‘虚实相间’。”话音落,她抬手抚弦,琴音便如流水般淌出一一时而沉实如渔舟击浪,时而空灵似烟波浩渺,指尖的勾、剔、抹、挑间,仿佛有一叶渔舟在暮色中随波飘荡,渔人的醉态与晚江的静谧交织成画。那声音不疾不徐,虚实错落间,真如她所说,“像在水上游飘着一般”,让人忘了身处何处,只沉醉在这流动的意境里。

古琴之美,向来以“韵”为先,陈熙珵先生的演绎,恰是将这份“韵味”揉到了极致。她的琴音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在轻重缓急中藏着岁月的温度,让人不由得想起“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的典故——那是无需言语的共鸣,是琴人将心事与感悟融入弦上,让听者透过琴声读懂那份沉淀的热爱。

曲终音落,厅内静谧片刻,而后响起由衷的赞叹。八十岁的陈熙珵先生缓缓抬手致意,她的指尖或许已染上风霜,却依旧能拨动人心深处的弦。这场小小的演示会,不仅是一次古琴艺术的分享,更是一位老者以毕生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原来真正的艺术从不会老去,正如这琴音,历经千年,依旧能在当下,勾起人心底最柔软的向往。

随后坐在厅内听琴的人都是古琴的爱好者。陆陆续续,有人上台弹奏古琴,一曲终了,台下边也给予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1024日下午,是我对古琴赏析终身难忘的一次经历。

下面作七律一首,以表心迹:

      听琴寄怀

七弦轻拨韵悠悠,

似共前贤话旧秋。

暗合松风高岭意,

潜通流水旷忧愁。

清音慢品尘烟远,

静思琴音世间求。

此夜何期逢相己,

伯牙不羨破琴游。

 

251025

0
  • 上一篇:林海天池游记
  • 下一篇: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