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院灯光熄灭,银幕上“731”三个黑色大字缓缓浮现时,我尚不知这场观影会成为一次直击灵魂的历史叩问。两个小时里,我与身旁的丈夫始终紧握着手,指尖的冰凉与脊背的发麻交替袭来,那些被定格的残酷画面,不是虚构的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血泪过往。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用克制的镜头撕开了日军731部队最狰狞的面目。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被强行剥去衣物的同胞在寒风中蜷缩,侵略者的皮鞭与狞笑交织,皮肤与肌肉剥离的场景无需过多特写,单是受害者眼中逐渐熄灭的光,就足以让全场陷入窒息的沉默。我曾在历史课本上读过“活体实验”的文字,可当那些文字变成银幕上挣扎的躯体、绝望的嘶吼,才真正懂得“残忍”二字背后,是怎样沉重的生命重量。
更让人揪心的,是影片中关于细菌战的片段,以及侵略者口中那声带着轻蔑与侮辱的“支那人”。他们将致命的细菌注入同胞体内,看着疫病一点点侵蚀健康人的躯体一一有人因霍乱上吐下泻,在痛苦中蜷缩成团;有人被鼠疫折磨得神志不清,却还要被日军记录“实验数据”;还有人即便侥幸存活,也终身被后遗症缠绕,再难拥有正常生活。而“支那人”这个称呼,更是像一把淬毒的刀,剖开了侵略者骨子里的傲慢与残忍:他们不仅要用细菌消灭中国人的生命,还要用侮辱性的称谓践踏我们的尊严,将鲜活的生命视作可以随意处置的“实验材料”,这种双重的暴行,比任何血腥画面都更让人脊背发凉。后来才知道,为了照顾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影片删减了部分更极端的场景。有人说这样的“温柔”是对历史的妥协,但我却明白,删减的是画面,删不掉的是历史的真相。就像那些被埋在哈尔滨平房区地下的白骨,即便岁月流逝,土壤也永远记得它们曾承受的苦难。731部队的罪证从来不止于银幕所呈现的:他们把活人当作“原木”,在无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活体解剖;将细菌注入健康人体,观察疫病如何吞噬生命;甚至用孕妇与胎儿做实验,妄图突破所谓的“医学极限”。这些不是传说,而是存于档案馆的报告、幸存者的证词,是刻在民族记忆里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观影途中,我数次瞥见身旁的丈夫悄悄抹泪。这个平日里很少表露情绪的人,此刻眼眶通红,紧抿的嘴唇微微颤抖。散场后我们走在街道上,谁都没有说话,直到停在马路旁等公交时,他才说:“原来课本上的一句话,是那么多人的一生。”是啊,我们总说“铭记历史”,可在真正直面那些细节之前,“铭记”或许只是一句口号。而《731》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让我们隔着时空,触摸到了那些逝去同胞的温度一一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是本该拥有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却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沦为实验台上的“耗材”。
有人质疑,时隔多年再回望这样的历史,是否会放大仇恨?但在我看来,铭记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当下的和平。当银幕上出现幸存者晚年的采访,老人颤抖着展示手臂上的伤疤,轻声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发生过什么”时,我忽然懂得:我们今天坐在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沉浸在痛苦里,而是为了接过先辈传递的“记忆火炬”。那些逝去的同胞没能等到正义的降临,我们便要替他们见证一一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模样,我们有能力守护自己的家园,更有责任让历史不再重演。
走出影院时,秋风吹在脸上,感到一丝凉爽。因为我知道,此刻紧握的双手、心中滚烫的信念,都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731》不是一部用来消遣的电影,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苦难,也照见当下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就像影片结尾处,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他们的笑声与银幕上的血泪形成鲜明对比,那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也是我们必须守护的未来。
往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常常想起这场观影经历。不是为了沉溺于痛苦,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历史从未远去,那些刻在民族血脉里的记忆,是我们前行时最珍贵的铠甲。铭记731,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生命的可贵,记住和平的来之不易。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逝去的同胞,才能让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充满阳光与希望。
2025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