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五 晴
(一)通湖草原
告别了沙漠营地,我们一行向着通湖草原进发。
通湖草原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斯苏木境内,是自然景观独特的沙漠湖盆地,也是世界沙漠地质公园。
它的名字是因“湖水相通”得名,传说古时两个喇嘛在太阳湖取水时遗落铜壶,后在此地发现证实两地的地下水系相连,故称“通湖”。
我们一进景区,看到沙丘环抱湖泊,芦花摇曳,候鸟飞翔,白羊点点,沙漠与绿洲交织,大铜壶雕塑在晨光的逆射下,张开双臂欢迎我们,团队中有人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再往前走上几步,一大片绿油油的绿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不由自主地兴奋欢呼,走近一看是人工草坪,用吾俚盛泽土话来讲是:“一丈水退八尺”,刚刚激发起来的游览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仔细一看,原来这是晚上举行草原风情篝火晚会的场地。
烈日当空,游客稀少,小火车寂寞,骆驼们安静。我们沿着阴影走廊一路向前,沙地摩托、沙海冲浪、沙漠卡丁车等等设施一应俱全。可惜由于年龄的限制,我们只能望“沙”兴叹。原来我们不应该在烈日当空之时来到通湖草原,应该在夕阳西下之际来这里,那时候,在夕阳中骑上骆驼悠然自得地巡走在草原和沙漠中,夜幕降临,篝火升起,蒙古族姑娘给你献上哈达与奶茶,邀请你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浓郁的草原风情令人陶醉……。
可眼前还是烈日炎炎,为了不辜负通湖草原这一游,我就玩个通湖草原骑马游。这里的骑马游览项目真是太“温柔”了,象我这样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朋友骑马的话,分两人一组,由一位工作人员徒步牵着马前行,骑马者坐在马上笃悠悠一步一步往前走,成了名副其实的“荡马路”。不管怎样,骑在马上摆上几个像样的POSS,卖相不错就行,照片成了“照骗”。
(二)沙坡头
“沙坡头”这三个字可以说如雷贯耳,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市,是我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环保500佳、中国最美丽的五大沙漠、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一连串美誉让人目不暇接。沙坡头旅游区号称沙漠迪斯尼,游览的项目丰富多彩,由于时间的关系,再加上不少队员已经体验过沙漠游览项目,所以沙坡头景区我们主要以游览黄河区为主。
我们从黄河区水车门进入,接着兵分两路,一部分队员去乘坐接驳车,我们几位稍微
“年轻”一点的队员乘坐快艇进入核心游览区。快艇在黄河上飞速向前,耳边狂风呼啸,黄河的水金闪闪的黄,不禁令人想起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看眼前:踏浪奔驰的白龙骏马、百米高的沙坡头滑沙区一晃而过;乘坐飞索的少男少女们在我们的头顶上象轻盈的燕子,掠过来又掠过去;凌空飞架于黄河之上的玻璃桥若隐若现……。一切是那么的新奇、刺激,感叹自己已经年老,120元的门票亦可以享受0元优待,好多新鲜刺激的游览项目与己无缘;庆幸自己还算年轻,稍稍装嫩一下,还能乘坐快艇,待会儿或许还能坐坐羊皮筏子。人生的享受真的要趁早,否则一切都晚矣。
坐上沙漠天梯直达沙坡头顶,登上观景台梯子,豪情万丈,装模作样作了几个抒情的动作,没注意到这个观景台的智能性非常高,只要扫码就可以帮你制作一小段配有沙坡头景色为背景的短视频,分享后可以让全世界的朋友与你同游沙坡头。可惜我“默罕默德”(木知木觉)没有扫码享受,错过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
站在沙坡头最高处环顾四周,真切感受到这里真是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古代大家王维来到这里会瞬间走不动了,直接奋笔疾书,写下千古绝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来到王维的巨型塑像前,与王维来个合影。拍照时手一定要放在毛笔之上沾沾喜气,据说握了王维的笔,男人摸了威猛霸气,女人摸了温柔美丽,我们俩就毫不犹豫地分别“霸气”和“美丽”了一回。
走着走着来到沙坡头“国际滑沙场”,滑沙场的垂直落差达到了惊人的85米,整个滑道更是达到了150米。可惜我们是“超龄游客”,只能再次望“沙”兴叹,赶紧去下一站,乘坐羊皮筏子。
(三)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被誉为黄河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河岸边流传的顺口溜:“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道出了羊皮筏子的历史价值。
2014年,黄河羊皮筏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步行来到羊皮筏子渡口,一看团队的同伴都拆散了,心里真是着急,等会在羊皮筏子上谁给我们拍照留念?听到我们前面的一对俊哥靓女说着浙江方言,上前打了个招呼,约好等会在筏子上相互帮忙拍照拍视频。在队伍的拐弯处碰到了队友俞志萍老师,那就更好了,相互拍摄的朋友又多了一位。
羊皮筏子,以羊皮为囊,吹气使之浮于水上。一个筏子上连艄公只能坐5人。乘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我们和漂友们相互拍照,俞志萍老师很会摆POSS,一张张生动自然的美照成了瞬间永恒。
都说在羊皮筏子漂过的地方,就有动听的黄河花儿。羊皮筏子漂过吉祥门之后,几只羊皮筏子一起并行,艄公们给我们讲起了黄河的故事,唱起了动听的宁夏花儿。
美丽动听的花儿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我们也放开嗓子一起高唱……。
(四)中卫66号公路
中卫66号公路,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从市区通往古老村落南长滩或北长滩的道路上。
如果你想感受极致的孤独与自由?来宁夏中卫 66 号公路就对了!它会让你奔赴 “孤独与浪漫” 的相遇。
你看,路牌宣泄着浓厚的情调:“即将消失的66号公路,时不时会有一群咕咕鸡向你问好!”
“即将消失的66号公路,孤独里程1.8公里。”
“此处孤独信号满格。”
“待有一天这里被淹没,你将与孤独不会再相见”,真是文艺又戳心……。
66号公路就像一条红色的丝带,镶嵌在沙漠之中。有些地方笔直的道路延伸到远方,似乎一眼望不到尽头。公路两旁是连绵起伏的沙丘,远处的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闲地飘荡着。
66号公路穿行在连绵起伏的山谷中,一边是山脉,一边是蜿蜒的黄河在缓缓流淌。黄河的水夹带着丰厚的黄土,那是一种浑厚的黄、金灿灿的黄!我们的车行驶在66号公路上,隔着车窗还能看见黄河的微微小浪夹着泥巴和黄土向岸边冲来,不一会又从岸边卷进了河中,
公路沿途经过的黑山峡,是黄河上游干流上正在规划建设的大型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后蓄水高度达到海拔1380米,而66号公路海拔高度1331米,黄河大坝建成后,66号公路将被淹没,从此不会再相见,即将消失的66号公路由此成为网红打卡地。
中卫66号公路,生动地诠释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五)青铜峡黄河楼
66号公路回来,继续乘车前往吴忠市市区,途中一座古楼吸引了大家的眼光,它既有武汉黄鹤楼的巍峨,也具南昌滕王阁的恢弘,原来这就是宁夏青铜峡黄河楼。导游介绍说,如果登楼远眺,滔滔黄河水穿城而过,贺兰山脉在天边静默伫立。这里不仅是观景的绝佳之地,更是一段黄河文明的见证者。来这里,看黄河日落,看千年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遗憾的是行程中没有黄河楼,即使如此,我们在车上极目远眺也算一饱眼福,手脚敏捷的队友已经拍下了黄河楼的雄姿,通过照片可以无限地想象,登上黄河楼后如何把黄河的壮阔与岁月的沉静尽收眼底。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晴
(一) 香飘万里的吴忠早茶
位于黄河之滨的吴忠,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香飘万里,而吴忠早茶已成为吴忠餐饮的代名词、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一大早,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吴忠的光耀美食街,品尝久负盛名的吴忠早茶。
在吴忠,早茶不仅仅是一顿早餐,而是一天三餐的享受,而八宝茶则是早餐中的重头戏。八宝茶不仅是一种茶,更是一种文化。茶中的枣、桂圆、枸杞、沙枣等在水中交融,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味道,难怪服务员介绍说八宝茶是早茶的灵魂。
吴忠早茶的另一个亮点是牛肉面,它与兰州的牛肉面不同,善做美食的吴忠人将牛肉面融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了吴忠早茶独特的风味和风格,可惜我们都只顾品尝,没顾得上拍下牛肉面的照片。
吴忠早茶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羊脖子、牛肉、烫面油香、葱花饼、撒子黑米糕等等。一顿吴忠早茶,让我们通过“舌尖美味”了解吴忠文化、走进吴忠旅游、寻味吴忠美食。
(二) 黄河大峡谷
(1)九曲广场
游览大峡谷的第一站是九曲广场,这是是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九曲广场由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组成,它们都与9这个数字有关,在道教里,9为最大的数字,一般是皇亲贵族才能使用,而眼前的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又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因为在青铜峡有着九大干渠,这里可将黄河九大干渠比喻为黄龙,代表了回汉人民团结进取,引黄河水发展农业振兴经济,成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景。九龙柱以石刻九柱的形式分别展现了青铜峡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的历程,对于青铜峡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雕塑作品,更是青铜峡风貌的缩影。
由于摄影水平和设备的限制,要拍摄完整的九龙图腾柱难度较高,只能找到一个侧视的角度将九根龙柱拍摄完整。
(2)青铜峡水利博物馆
紧挨九曲广场的是宁夏水利博览馆,该展厅真实地反映宁夏经济社会与水利的发展历程,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全面展示两千多年宁夏引黄灌溉的发展史,诠释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真谛。
走进宁夏水利博物馆,在崔丽导游生动详尽的讲解中,我们初步了解几千年来古老的宁夏引黄灌区的灿烂文化,看到了曾经散落在乡野却见证着宁夏水利史的物件——古老的水车、架子车、民国测量仪器、扁担、箩筐、竹篓等。因为它们,宁夏水利博览馆的内容显得丰富而生动。和这些老物件零距离接触,也是在零距离地解读宁夏水利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感受辉煌的宁夏水利文化。因为在宁夏水利人的眼中,青铜峡就是宁夏水利的发源地。
(3)青铜峡水利枢纽
青铜峡,是宁夏引黄古灌区渠系最发达的地区。自秦汉起,先民就在青铜峡谷凿渠引水。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100年的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了12条,青铜峡因此也被称为“九渠之首”和“塞上明珠”。但由于都是直接从黄河无坝取水,引水保证率和安全性都很低,灌溉面积有限。
1958年8月26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对黄河的滚滚波涛,战天斗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67年12月26日,在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青铜峡水电站正式并网发电。
登上橙黄色的观光平台,“1958青铜峡”清晰地映入眼帘,黄河岸边参天的白桦树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亲历者,黄河水从大闸里缓缓流淌出来,用孩子们的话说“那是醇厚的咖啡”。走上长长的观景长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三维立体画令人忍不住驻足留影,巍峨的大坝,让桀骜不驯的黄河听从摆布,东干渠水闸令滔滔黄河水灌溉两岸广袤的良田……。
如今,青铜峡水电站被誉为“塞上明珠”,年均发电量13.5亿度。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在黄河上游建立最早的一座闸墩式水电站,它是建国初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起的第一个水利工程,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水电基地之一,也是民族自尊自强的象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 2017年10月10日,在第二十三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使得“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更加名副其实。
(4)一百零八塔
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景区出来,我们乘坐游船来到一百零八塔景区。
从码头通往景区的栈道两边景色迷人,仿佛来到江南水乡,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成群的鸭子在水面悠然游弋,荷叶如翠绿的绸缎铺展水面,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荷叶的墨绿与荷花的粉白嫣红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随着我们的脚步越来越接近景区,山坡上那108尊佛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土黄色光芒。
站在山坡下的广场上向上望去,一座座佛塔如一个个列队整齐的士兵,昂首挺胸,整齐划一,那队形尤为特别,是一个三角形。队形共分为12行,从下至上逐级减少,第1排19个,第二排17个,依次上去为15、13、11、9、7、5、5、3、3、1,共计108个。就像一块三角形的航标伫立在山坡上。
整体看十分壮观,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塔林之一。其建筑形制为国内少见,对研究西夏时期以及明清的佛教塔式建筑形制有着十分珍贵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是西夏时期藏传佛教繁盛的有力证明。
(5)黄河铁桥
青铜峡黄河铁桥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处,是宁夏第一座黄河桥梁,曾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这座铁桥承载着许多青铜峡人的文化记忆,也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
铁桥自1958年11月23日动工修建,到1959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仅仅用了7个月就顺利建成。黄河铁桥是一座综合利用的桥,桥面可走火车、汽车、架子车和行人,是包兰线青铜峡车站至余桥12公里专用线之间的咽喉。
该桥为半永久性桥梁,桥长292.3米,桥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为单车道。整个铁桥安装使用了35000个铆钉。铁桥多处生锈钢梁上镀有英国、法国等八国文字及生产年份标记,有“八国桥”之称。
感谢薛老师为我们拍下了在黄河铁桥前昂首阔步携手前行的照片。
(七)西夏陵
正是今天(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而此时此刻,我们正好在参观西夏陵,队员们自豪地说,真是我们的到来,给西夏陵增光添彩。
(
1)4D电影《西夏情缘》在参观前,我们首先观看了一部让游客深入了解西夏文化的4D电影《西夏地宫奇幻之旅》,影片以动画片形式展现,生动有趣,体验感很好。座椅会跟随剧情摇晃,主人翁头部被打击的时候,观众的后脑也会有被打击的感受;银幕上大水狂飙的时候,座位上会射出水珠淋着你。不要说小朋友们很喜欢,连我这个66岁的老顽童都被惊喜得手舞足蹈。
(2)西夏陵博物馆
进入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景区,我们首先参观古朴而恢弘的西夏陵博物馆。这是一座以西夏陵为背景,全面集中展示西夏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2024年5月18日,西夏陵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夏陵博物馆展厅面积5400平方米,馆藏文物超过1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09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包括有西夏陵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文臣头像、雕龙栏柱、石马以及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的西夏绢画、泥塑佛像头、罗汉头、贴金木雕观音像、西夏木雕女伎乐等。
对于西夏我们了解得很少,因此在我们看来它似乎显得神秘和低调。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知道了西夏王朝居于西北,由党项族人创立,自称“大白高国”。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南宋并立,共历经189年(1038~1227年)。参观时,我们仿佛有一种“熟悉又陌生”之感。从西夏文字到绘画、从佛教造像到建筑构件,既有对汉文化的借鉴,又富于自身特色。体现了以汉文化为核心、融汇党项族传统文化以及吐蕃、回鹘、契丹等周边民族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特征。
(3)西夏陵遗址区
此次申遗成功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
我们主要参观三号陵,三号陵是9座帝陵中目前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被推测为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轴线对称分布,有明显围合而成的陵城。
三号陵从南向北,依次有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城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正门是南门。
陵城内墓,前为献殿,从事祭祀活动。
(八)怀远夜市
银川西夏区的怀远夜市,藏着专属烟火的浪漫。这里没有别的大城市的匆忙,只有银川独有的松弛。
吹着夜风,尝着小吃,在人来人往中,把平凡日子过成诗,这就是怀远夜市的魅力。
逛怀远夜市,体验把琐碎都熬成温柔烟火。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晴
(一) 再访银川南门楼
7月7日晚刚到银川时,在宾馆放下行李后就急冲冲出来看看周边环境,不料看到了一个“山寨版天安门”。一问路边的老银川,才知这是历史悠久的银川南门楼。至于它为何与天安门有点象,原来这两座城门楼的设计蓝本都来自南京城的设计图纸,并且银川南门楼的建造比天安门至少还早16年。
今天是宁夏游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抽空再去看看南门楼。晨曦中绕着南门楼走了一圈,将这个“小天安门”拍了个360度“全身照”。
(二)宁夏博物馆
参观宁夏博物馆是今天的主要游览项目。
宁夏自古以来便是中国西北的战略要地,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黄河灌溉出肥沃的土地,农牧业发达,风景优美,胜似江南。各民族在此和谐共生,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走进宁夏博物馆,聆听塞上江南的文明交响。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主要参观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这里分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6个单元,串起这片土地从远古到明清的文明脉络。旧石器时代水洞沟遗址原始牛头化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豆荚纹双耳彩陶壶、战国时期青铜透雕牌饰、汉代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沿着展线前行,仿佛穿越了数万年的时光。
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有5万多件,包括岩画、北方草原系青铜器、丝路文物、西夏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类别,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6件(套),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见证了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其中镇馆之宝有:
之一——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它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盛景。这件文物1985年发现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左右两扇青石门扉上各刻一名跳胡旋舞的胡人男子,深目高鼻,宽肩细腰,穿着圆领紧身窄袖衫和贴腿紧裙,脚蹬长筒靴,各踩在一块小圆毯上,手举长巾对舞。四周浅浮雕卷云纹,舞者犹如腾跃于云气之中。胡旋舞源自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在唐代十分流行。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胡旋舞主题唐代石刻,为研究唐代乐舞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印证了宁夏作为丝路要道的历史地位。
之二——鎏金铜牛。作为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代表了西夏时期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铜牛1977年出土于银川西夏陵101号陪葬墓,通体鎏金,内部空心。造型独特,为跪卧姿势,双角弯曲,双耳外展,鼻子微微上翘,眼睛圆睁且向外凸,注视着远方,好像劳累一天的黄牛在跪卧休息时,突然听到远处主人的呼唤,抬头远望、目闪灵光。这件铜牛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以铜牛为随葬品反映了西夏农耕经济的兴盛。
之三——石雕力士座。在多座王陵的碑亭遗址中出土,一共有14件,力士座的作用与汉文化墓葬规制中的“龟趺”,或叫“赑屃”的作用一样,就是用来驮神道石碑的。在这14座石雕力士中,堪称“镇馆”的就是下面这一件。虽然力士面部稍有损毁,但因支座上同时刻有中文和西夏文,中文为工匠署名“砌垒匠高世昌”,成为同类中的唯一,故为珍品,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三)宁夏图书馆
宁夏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大约10:30左右我们与大部队分开了,因为我们是乘坐晚上的飞机回硕放机场,而团队的绝大多数队员是乘坐中午时分的卧铺火车回苏州。趁着还有一点空余时间,我们和庄玲老师一起来到宁夏图书馆。
一般的游客来这里,塞上江南、美如画卷的宁夏风光肯定欣赏过,但图书馆不一定到过。宁夏图书馆是自治区唯一的一座省级国家一级图书馆,整个建筑以“回”字形分布,馆藏丰富,特别是回族伊斯兰教文献、西夏历史文献、独家典藏西什库教堂藏书等等,构成西北地区最完整的地方文化资源体系。优良的阅读环境,吸引大批年轻读者前来借阅研读,氛围浓厚。
宁夏图书馆不愧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
(四)盛开的莲花
在宁夏博物馆和图书馆所在的金凤区人民广场上,还矗立着一个造型独特的美丽建筑——宁夏大剧院,大剧院建筑整体呈“下方上圆”形态,状似荷花瓣的立面板块环绕中心穹顶,寓意“花开盛世”,象征和谐、吉祥与希望。大剧院前设有胡锦涛同志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这是2008年9月22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捐赠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民族团结宝鼎。
盛开的莲花,庄严的宝鼎,寓意着宁夏人民在塞上江南,诗意栖居,续写辉煌,与华夏儿女共圆伟大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