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起,沈克民至吴江区老年大学评弹班任教,作为一名之前已经在苏州广电老年大学执教一段时间的评弹老师,经过教学实践积累了深刻的心得体会,在吴江区老年大学的授课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本文试将沈克民老师的讲课艺术简要整理归纳如下。
坚守一个理念
在老年大学教授评弹,与专业艺术院校或青少年兴趣班有着本质不同。教学的核心目标并非培养专业的评弹演员,而是帮助老年朋友感受评弹艺术的独特魅力,了解其历史、流派、音乐特点、表演形式,掌握基本的欣赏能力,学习简单的演唱方法,体验用吴侬软语吟唱,初步掌握气息、韵味、咬字吐字。在条件可能情况下,尝试简单的弹奏,了解三弦/琵琶的基础指法和伴奏方式。
课堂不仅是传授技艺的地方,更是老人们社交、放松的精神家园。正是基于:超越“教”与“学”,重在“体验”与“乐享”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沈克民老师认真做好每次上课前的备课。讲解流派特色、唱腔结构时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多专业术语。教学内容则选择旋律优美、耳熟能详(或情节易懂)的经典开篇和选段,如《莺莺操琴》、《杜十娘》选段等。通过老年大学评弹班的系列教学活动,使老年学员们在活动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用好两件“家生”
新学期第一天上课,只见沈老师背负两件沉甸甸的“家生(乐器)”走进教室,学员们心中禁不住都在纳闷。等到老师坐到讲台上把东西一件件打开时,学员们看到的竟是两把相同的三弦,更是感到不解。直到上课中途,听了老师换另外一把三弦伴奏时的一番说明,才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为了照顾到男女声演唱伴奏的不同需要,而且为了避免如果只用一把三弦,上课中需要反复调音,从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老师准备了两把三弦,并将两把三弦事先分别调好了不同的音高。
沈老师解释说:平常教唱伴奏用的是男嗓音高的三弦,但班上女学员占多数,几遍唱下来,她们的声音和气都憋在胸口,需换适合女嗓音高的三弦伴奏唱二、三遍,让她们抒发出来。老师真是一切从学习需要出发,一切从学员利益出发。平时宁愿自己累些,每次上课要身背两件乐器,从楼下径直背上四楼教室。
推广“三堂会审”
沈克民老师在老年大学上课中,重视通过实践来提高学员的表演能力。他在课堂上采取鼓励学员面对听众表演的教学方式,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三堂会审”。
“三堂会审”是指:学员、老师和听众(其他学员)三方之间在课堂上进行的评弹演唱互动活动。具体由老师指定一位学员在课堂上演唱几句或者一段弹词,然后老师当场对其进行评说,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解决克服。其他学员通过老师评说从而得到学习提高的同时,也可对那位学员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位表演的学员,听了老师和学友们的评价意见也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沈老师认为,这是评弹传授中提高教学质量最快、教学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
为帮助学员克服恐惧心理和压力,沈老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安排集体演唱练习,再转为小组演唱,以减轻个体紧张感。待大家有所适应了,最后才在自愿的基础上,遂一指定个人单独在课堂上表演。沈克民强调:从坐在课堂座位上集体演唱,到站在讲台前朝向听众进行个人独唱,这对每个学员来说都是其表演技能上质的飞跃。
抓住四个“关键”
沈克民老师在老年大学的评弹教学中,注意着重抓住评弹演唱中的四个关键点,作为对所有学员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坐姿端正”。这是对每个学员最基本的要求。沈老师在教学最初即向大家提出,要养成每次演唱前马上自然而然摆正坐姿,全身上下放松,目光正视前方或听众的习惯。
二是要“丹田发声”。强调要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通过横膈膜控制气息流动,避免胸式呼吸的短促,保持声音的稳定。老师还当场反复在课堂上示范,怎样从丹田发声才能把声音传送得更远。
三是要“字正腔圆”。苏州评弹采用吴侬软语进行表演,唱词翩跹如小桥流水般百转千回,令人沉醉。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方言特色,更将江南的柔情与诗意融入其中,使得苏州评弹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演唱苏州评弹必须用苏州方言,讲究咬字吐音要准确。为了使学员很好地掌握这方面要求,沈老师每教一个新唱段时,必先用纯正的苏州话带大家领读几遍,然后再教唱。此外,还要求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听听网上名家的原唱,对照和纠正自己的发音。
四是要“声情并茂”。评弹表演要求表演者做到声情并茂。沈老师常用自己年轻时练功的情景激励学员。他举例说,当年在剧团拼双档下基层跑码头时,演出之余有空档就不忘练功。经常拿了面镜子,像傻子一样对镜苦练喜、怒、哀、乐的表情。
融入学员之中
沈克民老师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突出特点,就是每次一到课间休息,他都会立即从讲台走下,来到学员们中间,主动、热情与每位学员互动交流,藉此了解反馈教学效果。沈老师平易近人,笑脸常开,丝毫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他虚心地询问大家对讲课内容和方式的意见,毫不吝啬地赞美每一个学员微小的进步,这极大激发了学员们的积极性。
而每次讲课结束,下课铃声已经响过了。宣布退课后,老师也往往仍旧端坐在讲台上,不急于收拾东西离开。这时常常会有一批好学的学员,三、五成群围在老师讲台前,争着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
沈克民老师乐于享受在老年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他说,教学相长,双向滋养。老年朋友的人生阅历极为丰富,他们对评弹故事中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的理解往往比年轻人深刻得多。在解读唱词故事、探讨人物心理时,作为老师却常常能从学员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新的视角和感悟。另外,对老年大学学员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促使老师自己加强再学习,把实践知识提炼为更系统、更完善的理论知识。
202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