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散文《陋室铭》中第一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太湖西山岛东南端的石公山不高,以石为奇,仲夏的一天,我来到了石公山游玩。
进景区后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目之所及是千奇百怪的石头,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石公山,是太湖石的原产地。太湖石有皱、瘦、漏、透四大特点。皱者折皱丰富。凹凸起伏;瘦者体态苗条,挺拨露骨;漏者洞孔众多,嵌空嶙峋;透者纹理纵横,四通八达。北宋末年,宋徽宗爱石成癖,派人到石公山搜集太湖石。我一边走,一边目不转睛地欣赏,旁边古树参天,翠柏葱郁,遮天蔽日,阵阵山风裹着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走到御墨亭,看到里面石牌上书“敬佛”两字,是清朝顺治皇帝手书,又走几步,几间平房是海灯法师陈列馆,里面有海灯法师练武的器械和生活用品,海灯法师在石公山居住了十年,一生中有三大绝技:梅花桩拳、两指禅、童子功。我神情专注地参观,对海灯法师充满敬佩。
石公山只有49.8米,游玩时不吃力,可以与太湖零距离接触,清澈的太湖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水流静谧处,荇菜纤柔如歌。金蕊素瓣的小花散缀在清波上,如同随水漂流的星星碎片。抬头望上,山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轩树桥廊,疏密有致。有归云洞、浮玉北堂、来鹤亭、断山亭、一线天、明月坡等,我拾级而上,走过月洞门上的天桥,来到一线天,由两块高度逾10米的巨石构成宽仅0.8米的狭长通道,53级陡峭石阶直通山顶平台,艰难地爬过一线天后,眼前豁然开朗,竞是一处天然石谷:“明月坡”。传说吴王夫差曾携西施在此赏月,如今虽无霓裳舞影,但踞坐石上,湖风徐来,仍可遥想千年前的浪漫。古时文人雅士常来此赏月,清人沈彤日:“明月坡广可容数百人,月夜可萧鼓其上”。每当明月之夜,小憩于此,听湖水波涛击石,看湖面月光闪烁,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金庭著名胜景之一“石公秋月”,为西山岛八景之首。
登顶之路平缓,我来到来鹤亭,明代建造此亭时,恰有一群白鹤从杭州西湖的放鹤亭飞来,众人视为吉兆,遂以“来鹤”为亭命名。我看了说明,了解到原来的古亭在文革中毁掉,现在的来鹤亭是八十年代重造的,我在来鹤亭里极目远眺,前方三山岛连绵起伏,恍若水墨画卷。此情此景让我陶醉,因为石公山三面临水,是太湖好风光最佳观景地,
龙床、笠帽、大姑山、小姑山等岛礁星罗棋布,湖光山色,举目入画。西南,茫茫太湖,水天一色。湖天相连,烟波浩渺,气势壮阔。湖东,远眺洞庭东山峰峦叠翠,风和日丽时,碧波荡漾,点点渔帆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构成一幅绝妙风景画。
石公山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清朝文人沈盼日:“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这是对石公美景的真实写照和形象概括。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傍晚,月升东方,红日西下,月如朝阳,夕阳如血,霞光万丈,满湖碧金,在此刻同时看到日落水面、月升东方的天象奇观,这就是石公山著名的“日月双照”奇观。
徜徉在石公山景区,看到海灯法师曾经当过主持的石公禅寺,我进去拜了拜菩萨,寺庙很大,有海灯法师纪念馆,我从山门出来后,沿湖边木栈道慢行,垂柳拂水,芦苇摇曳,偶尔白鹭掠过水面,真是美不胜收!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烦恼排遣不开时,来石公山听风观澜,让太湖的温柔抚慰你的身心。
202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