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24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让《千里江山图》“活”了起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后感

发表日期:2025年5月6日   作者:张汝鸿

 《只此青绿》舞蹈诗剧来到吴江,正逢五一假日,驱使我前往观看。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灯光闪烁。舞绘《千里江山图》“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幕台上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穿越时空,走进了北宋那个文化昌盛的时代,走进了《千里江山图》的世界,开启了一场与《只此青绿》的灵魂对话。

《只此青绿》以独特的舞蹈诗剧形式,讲述了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见证天才少年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全剧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 ,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将画作背后的故事、文化与精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舞蹈之美,在于形神兼备。舞者们用灵动的身姿、细腻的动作,将宋代的典雅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标志性的“青绿腰”,如山峰般挺拔又险峻,展现出山河的雄浑气魄,引得全场惊叹。群舞时,舞者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或如层峦叠嶂,或如江水潺潺,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抬手,都仿佛是画中的笔触,勾勒出千里江山的轮廓。而希孟的独舞,则充满了少年的朝气与灵动,他在画案前的挥毫泼墨,在山水间的肆意奔跑,让我看到了一个对艺术充满热爱与执着的灵魂。

音乐之美,在于扣人心弦。古朴的古琴声,如山间清泉,流淌出宁静与悠远;激昂的羯鼓声,似万马奔腾,奏响了山河的壮丽。音乐与舞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入画”篇章,音乐达到高潮,那宏大而震撼的旋律,配合着舞者们的精彩演绎,让我仿佛置身于千里江山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也体会到了希孟创作时的激情与热血。

舞台之美,在于意境深远。旋转的舞台、变幻的灯光、精美的道具,共同营造出了如梦如幻的氛围。舞台上的山峦、流水、云雾,仿佛从画中走出,与舞者们融为一体。特别是在“青绿”篇章,青绿色的灯光洒在舞者身上,她们宛如青山绿水的精灵,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让我领略到了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除了舞蹈、音乐和舞台呈现带来的震撼,这部舞剧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古代匠人们的执着与坚守,从制笔、制墨、织绢到采石、习笔、淬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他们或许无名无款,但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却如同基石,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大厦。它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传承的意义。《千里江山图》跨越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而《只此青绿》则以舞蹈的形式,让这幅画“活”了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它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当大幕缓缓落下,我依然沉浸在那片青绿的世界里,久久无法自拔。《只此青绿》,它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走出剧院,剧情还在我脑中显现,我想,王希孟和那些古代匠人们,他们虽然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这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而《只此青绿》,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传承那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2555

0
  • 上一篇:唱沪剧名段 庆五一佳节
  • 下一篇:五月诗三首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