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163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发工资的日子里

发表日期:2023年7月20日   作者:刘立江

 

父亲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从我记事起,六十年代初他每月工资就是一百多元了,在工薪阶层算是比较高的了。但听母亲讲,这点收入日子过太紧巴,常常入不敷出。我上小学学了点算数后,母亲把我当成文化人,十五号父亲发工资前,让我帮她做个计划。买粮多少元,买煤多少元,买菜多少元,买布多少元,多少元等等,计划表列出后发现常常超支,只得将计划调整一下。有几次家里遇到点特殊情况,还向邻居借过钱。我家有七口人,五个孩子,在当时属于很正常的家庭,邻居有几家六七个孩子。有时给老家的奶奶寄点钱,也不是每月都给。有一次我问母亲,人家人口多,挣的钱比我家少,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呀?母亲说,咱们家的开销你都知道,你说哪件事可以不办?小孩不懂过日子的事,当然回答不了母亲提出的问题。

稍微长大后,我关注了几个同学的家庭。很明显,他们穿比我差,衣服补丁摞补丁,穿的鞋有时露脚指。尤其到了冬天,从穿上棉衣到脱下棉衣,一套衣服要穿三四个月,露出了棉花就简单地缝补一下,大多数孩子是裸穿,没有外套和内衣。吃的比我更差了,一年到头,只有过年能吃些肉,平常粗粮为主。有一次去同学家玩,他妈妈把捡回来的葱胡子(葱的根须)用刀切碎,放些玉米面蒸饽饽,还煮了一锅玉米渣粥。菜只有咸萝卜条红辣椒炒大白菜,一家人吃很香甜。他家用铲子铲锅底锅巴的刺耳声音,至今记忆犹新。住的房虽然是单位派的,但只有一间住室,在院子里自建了一间小房,低矮潮湿不见阳光,室内的家俱简陋破旧,粮食都是用小缸盛着。即使这样,听同学说他家有一百多元的存款。别的我不羡慕,只羡慕他家有一百多元的存款,我家是月月光!




说来也不奇怪,因为母亲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明显不同。母亲出生于天津市一个中等资本家家中,在她四五岁时,她的爷爷染上了吸食大麻的恶习,没几年把家败光,一命归西。她的父辈由阔家子弟沦为了无产阶级,给别的资本家当了打工仔。毕竟经历过优沃生活,对她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衣食住行的标准明显高于由农村进城的工人家庭。家庭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做两套新衣,而且有内衣内裤,棉衣有外套,春秋有绒衣或毛衣。母亲非常注重父亲的形象,制服、中山装、便服有几套。我的姐姐和妹妹们总有一些比较时尚的花布衣服,让其他女孩们羡慕不已。吃的要比其他家庭好许多,虽然物资供应紧缺,母亲总是将食材精细加工做更美味一些。每当下来时令食品,不管多么贵,总要买一些叫家人尝尝鲜。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的家庭定量供给的粮食不夠吃,就用细粮换粗粮,一斤白面或大米可换一点四斤玉米面或高粮米,母亲就用粗粮换过人家的细粮。


正是由于母亲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父亲那点工资月月紧张、月月急。每月过了十号,就盼着快发工资。父亲很理解母亲的心情,下班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交工资。母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把借的钱快速还给人家,“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是她的口头禅,母亲特讲信用,然后才准备各项购货款。全家人第一件事,拿着购粮本,带着米袋、面袋、油瓶去粮店排队购买粮油。居民买粮油的时间根据住在几排几号都有具体安排,晚了可以,但绝对不能提前,而且天不亮就要去排队,并在身上用粉笔画上号。带着酱油瓶、醋瓶、盐罐等去合作社(商店)购买这些生活辅助品,这些没有指标,不需要票证;带着商品票去购买蔬菜及肉蛋类,商品票是一大印着数字的纸,每月公布一次对应的商品。这些生活必品买完之后,母亲开始研究买些耐用品,遇到大额支出,就靠打会解决资金问题。打会是一种民间资金互助的方式,打会的发起人俗称“请会”的“会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上班族是全靠工资收入来养家过日子,普遍工资收入低,更无其他的额外收入,这种集资筹款的方式帮助了急需钱的人。为了购买自行车和手表,记得母亲有过两次“请会”。

俗话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我家又多了一个一月之计在十五的特殊心理规律。这天仿佛比过节还重要,好似每月的生活由15号开始的,这种情况远远不止我一家。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结束了工资三十年不涨的历史,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掐着指头计算发工资日子的时代逐步淡化,手头开始有了一些积蓄,也开始认识了银行和存款。发放工资由单位发放,到本世纪初转为由银行代发。持币方式由纸质为主,过渡到以卡式记账普及。互联网和手机支付普及后,交易过程和资金流动让我们可以方便地使用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支付。

一晃我们夫妻两个已经退休多年,每月领取近八千多元的退休金,虽不是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更没有掰着手指计算发工资日子的尴尬。什么时候发养老金?买什么是不是做个计划?这种早期的生活方式基本荡然无存。女儿女婿也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水平很一般。房子是我和亲家母及他们夫妻三方出资买的,养着两个小孩。女儿买了一套小公寓,对外出租每月有四千多元的收入。他们和我们夫妻俩一样,虽然过的不是花天酒地,但也蛮滋润的,感觉不到她们有什么生活压力,更没感觉到她们有过盼发工资那一天的酸楚。

1
  • 上一篇:看《大众电影》杂志勾起的回忆
  • 下一篇:从学号56说开来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