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791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师生欢聚苏州湾

发表日期:2018年11月2日  

纪念莘塔农业中学创办六十周年

 


1958“大跃进”的滚滚洪流中,一所所新型的学校——农业中学(简称“农中”),在各地应幸而生。我就读过的莘塔农业中学,是在莘塔人民公社成立后,于当年秋季,把初春时节由芦墟、莘塔、金家坝所属各乡试办的小型农中,合并组建而成,校址设于芦墟镇。时光苒茬,日月如梭,学校创办至今已穿越时空六十周年。

虽然农中开办不到四年,但同学们对于曾经的母校依然念念不忘。最近,浦全荣同学积极提议,并经凌辰余同学热情相约,来自芦墟、平望、金家坝和松陵的十位同学,以及邀请居住松陵的凌南兴、汝美珍两位老师参加,在东太河畔亲切相见,热情聚首,纪念母校——“莘塔农中创办六十周年”。一位同学说:聚会人数不多,可是少而精。另一位同学接过话茬说:是的,少而精,更有时间畅说说不尽的话。

岁月无情,风雨沧桑,六十年了,同学们个个年逾古稀,两位老师已是或接近耄耋之年。六十年来,有的有所联系,见过面;大多作别年轮一甲子,音讯全无,相见一时难相识,但在知其名、见其人时便很快对上了号。大家以无比激动的心情,饱含热泪,握手拥抱,凝视端详,老了!老了!连声感叹,亲热有加。

聚会纪念只是在东太湖畔一家酒店的小餐厅举行,会场没有布置,朴实无华;座谈不拘形式,生动活泼。纪念主题便是回顾求学生涯,追忆同窗芳华,感恩母校和老师栽培,。

首先大家一致认为,农业中学的开办,为解放后农村里的第一代读书人、不少高小毕业的青少年,提供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就我所在的原芦墟乡下,全村一名普中辍学和没升学的共九位高小毕业生,当闻讯乡里(当时的芦墟区三村乡)开办了农业中学时,人人欣喜若狂,个个勇跃报名。去乡里上学,唯有水路可通,村上便专拨一叶小舟(渔民小船),作为学生上下学的水上交通工具。水乡农家孩子,个个都是使楫好手,六、七里水路,一小时到达,每周一、三、五上学,往返风雨无阻,坚持了一个学期,直至下半年并入莘塔农中住宿就读。

回顾同窗学习和收获,这是大家最多的话题。农业中学的内涵特色就是实行“半耕半读”制度,学校除了设置初中相应课程外,突出了农业知识课,遵循当时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广大农村培养具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学校拥有四、五十亩农田,播种收割等一系列农活,都由学生承担。根据年龄和体力,各班级均分编耕作、蔬果、养殖等若干劳动小组。就是食堂做饭,上下课打钟摇铃,室内外卫生等校园杂务,也都有相应学生轮流担当。农闲时,还常利用“半耕”时间,组织学生校外打工赚钱。师生们的劳动收入,解决了学生享受免费上学和和学校办公等费用。

“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读书求知依然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教书育人也照旧是老师的神圣责职。老师们都学有专业,教有专长,勤恳炽热,孜孜不倦。学生们都很珍惜求学时光,勤奋努力,好学上进。“学习氛围比芦墟中学(当时所说的普通中学)浓,学习成绩不比芦墟中学差” 曾经担任过芦墟中学教导处主任的学校负责人徐晨老师曾经如是说。

师生关系融洽,堪称兄长大姐的老师们,对学生都很关心,记得一次我感冒发烧,宋剑英老师掏钱买药,并准假安排我在他宿舍安静休息。汝美珍老师对第一学期划船上学学生的途中安全,百般叮咛,千般关照。老师们处处以身作则,食堂打饭一样排队,带领学生一起劳动,所有这些都让同学们眷眷难忘。

在农中上学,长不过三年,短则年把时间,但同学们共同认为得到了“半耕半读”双收获。大家深情地说,在学校经受了劳动锻炼,获得了农业知识,懂得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按如今时尚说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上过农中的学生,虽不都是劳动能手,但都比较勤劳,有吃苦精神。返乡回村,有文化,能劳动,颇受家长称赞,社员(村民)欢迎,村干部器重。

的确,“哪里来那里去”的农中学生,是一支能文能武的生力军,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有用武之地。在回忆畅谈中,纷纷列数同学中有多少担任会计的、荐任小学教师的、当选村干部的、升调乡镇(公社)有关部门工作的、也有被提升为公务员,在县级机关任职的……。人人都为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作出贡献。

最后,同学们一致质疑:为什么一所生机勃勃,广受好评的农业中学,创办不到四年便消声匿迹了呢?“六十年代初,根据国家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认为教育摊子过大,于是砍掉了年幼的农业中学”,凌南兴老师作了如是简要解答。

午后游览东太湖生态园,但大家的共同意见,游览前先得留下合影纪念,于是,在酒店大厅拍摄了“悠悠岁月六十载 师生欢聚苏州湾”的合影照片。接着,顺着湖畔景观小道,漫步前行,游览观赏。沿途触景生情,纷纷溢于言表,赞美之声洒满一路。当徜徉至一景观栈桥上时,大家深被太湖的粼粼波光、湖畔的时尚建筑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聚集靠拢,在此拍下了第二张集体相。最后来到太湖新城的标志性景点——阅湖台,师生们登上如意桥,极目远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欲仙欲醉。人上如意桥,心情无比好。终于,又一张如意的合影定格在了如意桥上。

至此,时候不早,启程返回。相见难时别也难,难舍难分之际,大家纷纷约定,平时多联系,明年再相会。一位同学并高声嘱咐大家:保重身体,健康第一,今后活动还是一起来,谁也不能少!

0
  • 上一篇:芦墟老街等三篇
  • 下一篇:诗二首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